来源:今联解说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02日
点击数: 91
坦白讲,每年一到三峡大坝蓄水期,总有不少人心头打鼓,“都说要蓄水抗旱,怎么还反而加大放水、开闸泄洪呢?这水库是不是有点‘唱反调’?”明明还没把库容装满175米这道关口,咋就要急着泄洪?难道是管理上出了什么纰漏,还是说这里面另有隐情?难怪网上不少朋友都犯嘀咕要是水放完了,哪来的‘底气’去保供、抗旱呢?这个事儿乍一看让人疑惑,背后却藏着一个“雨季下的智慧博弈”。
我这几年关注三峡,每次遇到类似问题,心里都会想起小时候看人堆沙堡的场景沙子如果都堆在一起,看着威风,但一旦遇到下一场大雨,沙堡说塌就塌。三峡大坝,正是这样一座“巨无霸沙堡”。每年到秋天,长江上游的雨水连绵不断,有时候真像打开了天窗,一泻千里。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数据,2023年秋季三峡入库洪峰甚至预计能达到3.5万立方米每秒,听起来就像洒水车拼命加班。这种情况下,三峡水库的调度便成了“走钢丝”——既得攒够水为后面干旱时备着,可万一水攒太猛,雨来了岂不危险?所以他们才会根据实际情况,在还没达到满库容时提前开闸放水,把水库腾出一些空间来,既能防止大水冲垮,也方便留足“呼吸”余地,应对不期而至的暴雨。
其实每年蓄水,是三峡的必修课。对于咱们国家,长江可不光是“生命线”,更是粮仓水库的“大水缸”。正常年份,每到10月下旬以后,随着北方冷空气南下和季风转变,长江流域降水骤减,整个冬天和来年春天,都是“门可罗雀”的局面。农业春耕要灌溉,城市生活和工业生产离不开水,更别说生态用水需要保持“绿水长流”。你别看今年夏天上游经历几轮降雨,但明年春天缺水的风险从没远离过。要真出了问题,可就不是“减少洗澡”那么简单了。三峡的“夏蓄秋蓄”,就是为长江中下游“铺好水路”。2022年那场大旱,信得过的数据还历历在目——1961年以来最少的降雨,三峡水库靠提前蓄水、科学调度,累计补水102亿立方米,才让湖北、江西、安徽等9000万人没因缺水叫苦连天。大家日子能过得踏实,自来水厂不用天天提心吊胆,可不是靠嘴皮子的事儿。
说到今年提早开闸泄洪,就是按着气象预报和来水情况打好提前量。你可以想象成家里的浴缸快满了你不先拔开点塞子,水龙头还哗哗进水,溢出来可不就一发不可收拾?9月17日以来,三峡水库已经连续几日按机组满负荷出库,到9月26日晚上,又专门开了两道深孔,把出库流量拉高到了2.84万立方米每秒。这波操作,其实是国家防总和长江委跟气象局、上游水利部门开了专题会,一番“头脑风暴”后的科学布置。倒不是疏忽大意,更不是怕蓄不满,而是为了给眼前的两场强降雨腾出“足够的大肚子”,防止下游出现大的险情。专家们还推算了——后续几波华西秋雨上库,三峡完全有底气继续攒足水位,保住175米的小目标“问题不大”。
很多人只看到三峡的大坝和发电,却没细想这么一座超级水库,承载的远不只是灯火和航道。近年来极端天气有多频繁,大家都能感受得到。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一字一句摆在那儿——2030年前,类似2022年那样的高温干旱,全球都还得再挨一两回。过去这三年,欧盟和美国的大片区域频频出现发电机组跳闸、居民区因“热浪”限电停水,可中国这里,不管是酷暑还是枯水,三峡都成了扛旗的“定海神针”。北方人照样过冬洗澡,南方农田按时灌溉,空调、地铁、工厂没因“满库而溢”出事,也没因为“手中无水”抓耳挠腮。想想去年欧洲“连风扇都用不起”时的画面,我只能说,有三峡,真是全国百姓的定心丸。
其实每次有人担心“新一轮蓄水会不会蓄不满”,我都想搬出国家气象台的统计给大家壮壮胆就算眼下水位未满,秋季气候和后续补给还能连着好几场大雨,历史数据一再证明调度科学没咱们想得那么脆弱。事实上,今年从7月到8月底,整个长江上游水库群储备的抗旱水源从一开始的100亿立方米,硬是攒到了230亿立方米。有时候,正是因为超前撤洪,才让大坝能灵活“辗转腾挪”,及时对接后续的“调水补水大戏”。
你要问我三峡究竟有多关键,答案藏在每一杯清澈的自来水里,也藏在数千万亩良田的“涝旱保收”间。所谓蓄水也罢,泄洪也好,背后其实是一套全国水网协作、环环相扣的调控体系。和那个堆沙堡的孩子一样,比起一味“攒够再说”,更重要的是让沙堡稳稳地立着,遇风雨时“能扛能躲”,该流的水流出去,该留的水攒起来。反倒是我们这些关心三峡的普通人,只需要静下心来,给那些看似“反常”的调度多一点信任和耐心。水往低处流,科学调度才是最高水平的“筑坝人”。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