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9月05日 星期五

“十四五”我国可再生能源实现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跃升发展

来源:中国电力报 作者:李昇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3日

点击数: 120

“十四五”我国可再生能源实现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跃升发展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党委书记、院长 李昇

“十四五”以来,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指引下,我国可再生能源坚持以区域布局优化发展、以重大基地支撑发展、以重点工程引领发展、以行动计划落实发展,实现了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的跃升,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变迁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支撑我国能源安全供应和绿色低碳转型,也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作出了中国贡献。

大规模跃升:

从“有没有”到“够不够”的行业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气候雄心峰会上对外宣布“到2030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等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五年来,我国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新能源基地化和分布式开发齐头并进,外送消纳和就地消纳并举,我国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电光伏正加速成为清洁能源供应的主力军。

一是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实现历史性跨越。“十四五”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电、光伏发电高速发展,风光年均新增装机由“十三五”的“千万千瓦级”跃升至“亿千瓦级”,2023、2024年新增装机分别达到2.9亿千瓦和3.5亿千瓦,连续创历史新高,2025年1~7月完成新增装机近2.8亿千瓦。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突破21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近60%,其中风电光伏累计装机16.8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46%,已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接近2024年底美国和欧盟风光总装机的2倍。

二是基地化开发实现历史性跨越。“十四五”以来,我国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有序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稳步推动山东半岛、长三角、粤东等一批海上风电基地集群开发建设,有序推动雅砻江等主要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规划建设,我国可再生能源大基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新格局已经形成。大基地建设从局部示范转向全面铺开,今年6月建成投产的新疆天山北麓戈壁基地配套的哈密—重庆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拉开千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并网发电的帷幕。我国大基地单体规模完成百万千瓦级到千万千瓦级的跃升,不仅降低了单位千瓦建设成本,也进一步提高了我国新能源的竞争力。

三是分布式装机实现历史性跨越。“十四五”期间,我国加快实施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和“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分布式光伏和分散式风电呈爆发增长态势。截至2025年7月底,全国分布式光伏装机达到4.97亿千瓦,是2020年底的6倍多,占全部光伏发电装机比重的45%左右。特别是在中东南部地区,新增光伏装机中分布式光伏约占七成,不仅优化了区域电力资源配置,还在终端电力供应中发挥了核心支撑作用,有效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和可靠性。

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特别是新能源已经基本完成由“解决有无问题”到“支撑转型需求”的根本性转变,发展逻辑由“十四五”之前的“政策能支持发展多少”转向“市场需要多少就发展多少”,夯实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供给基础。

高比例跃升:

从“配角”到“主角”的结构重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五年来,我国不断强化电力系统的配套支撑和调节能力,积极引导全社会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等清洁绿色能源,推动国内新能源利用量实现了显著提升,全社会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清洁能源占比逐年提高,有力推动了我国能源低碳转型。

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和比重均大幅提升。2024年全年可再生能源电量3.47万亿千瓦时,其中风电光伏电量1.83万亿千瓦时,增长至2020年的2.5倍,基本相当于我国全年第三产业用电量,远超全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今年上半年风光发电量1.15万亿千瓦时,占全国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接近四分之一,比同期全国第三产业用电量、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都多,新能源正在逐步替代煤炭煤电消费,在能源电力保供中的作用不断凸显,推动转变了我国经济发展对化石能源资源的路径依赖。

另一方面,新能源已由能源电力结构中的补充角色转变为发展的核心。2020年之前,电力行业普遍认为新能源只是辅助,如今却成为主力,输电格局、调节电源、电网调度和储能技术等电力系统关键环节均围绕新能源发展进行升级,“西电东送”电量正在从煤电主导逐步转向绿色电力主导。同时,以新能源为主的综合能源服务新模式不断涌现,为新能源多场景、多元化应用拓展了新途径,促进了终端更高比例应用清洁能源。

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总量、效率已得到全面提升,助力全国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到2024年的19.7%,较2020年提升4个百分点左右。

高质量跃升:

从“跟跑”到“领跑”的创新突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世界绿色发展的坚定行动派、重要贡献者,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五年来,中国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加强科技攻关,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已经建成了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新能源产业链,设备研制技术全球领先,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是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十四五”期间,我国水电设计、施工、设备制造全产业链体系实现全球领先,多项技术超越和领先世界水平,全面掌握100万千瓦级水轮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安装、运行等核心技术,中国水电的世界引领地位已牢固树立。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风电叶片最大长度、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等均为世界之最,太阳能电池已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新三样”之一,我国生产的光伏组件和风电装备占全球市场的70%以上,风电光伏产品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是技术创新驱动成本持续下降。中国已建立起完备的风电、光伏全产业链研发设计和集成制造体系,推动新能源摆脱补贴依赖并持续降本增效。中国创造、中国制造、中国建造有力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在过去10年间分别下降约60%和80%,极大促进了新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与应用,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是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场景不断拓展。近年来,“光伏+”产业、风光制氢、绿电直连等新模式持续迸发,零碳工业园区、零碳景区以及低碳乡村等一批新业态加速发展,新能源应用场景和模式更加多元化,为清洁能源利用开辟了新途径,同时助力各行业降碳和带动绿色发展。实践证明,可再生能源不仅是能源产品,更是拉动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的新动能。

总体看,我国的技术产业创新不断推动全球可再生能源技术深刻变革,不仅为全球丰富了新能源产品供给,也加快促进形成我国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

市场化发展:

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制度创新

五年来,我国构建了从开发建设到市场监管的可再生能源全链条政策框架,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为新能源更大规模参与市场注入了活力,同时以高水平监管保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完善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体系。“十四五”以来,我国围绕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顶层法规制度和政策要求。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因需施策,开展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印发《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办法》等,推动整县光伏、“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实施,出台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的指导意见,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消纳、运行等健康有序发展。国家能源主管部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有关部门制定和印发实施《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等,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更好融入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全局。2025年我国能源法正式施行,同时可再生能源法、电力法加快修订,持续为行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即136号文,推动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迈出重要一步。

二是可再生能源绿色环境价值逐步显现。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等部门持续推动绿证全覆盖、完善绿证核发交易规则并加强绿证与自愿减排市场衔接,同时随着国家持续推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逐步向重点用能行业分解并以绿证核算,我国绿证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完善,绿证、绿电交易规模逐步扩大,绿证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北京冬奥会期间,奥运场馆通过市场化直购和绿证交易实现100%绿电供应;今年上半年,在国际可再生能源电力自愿消费倡议组织(RE100)无条件认可中国绿证后,各方对绿证的需求快速增长,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环境价值逐步回归合理,全国共核发可交易绿证9.58亿个、同比增长1.49倍,共交易绿证3.48亿个、同比增长1.18倍。

三是创新监管方式保障行业健康发展。构建了涵盖项目审批、开发建设、市场交易、能源节约、消纳利用等全过程监管机制,有效防范市场风险,保障相关企业合法权益,同时在监管方式上不断突破创新,如充分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提升监管效能,确保数据透明可信、可溯源,为新能源市场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站在“十四五”收官的关键节点回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已实现历史性突破和高质量跃升发展。这不仅是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更是能源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产业格局和体制机制的全方位变革。当全球仍在为能源转型举棋不定时,我国正在以实际行动证明,可再生能源不仅能满足大规模供应,更能支撑高质量发展。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遵循“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推动可再生能源加速成为主体能源,助力到2030年全面实现碳达峰目标,支撑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原标题: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昇:“十四五”我国可再生能源实现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跃升发展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