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走向辉煌—中国电力工业70年发展成就概览

来源:中国电业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9日

点击数: 164

神州故国,现代智慧融入古老的苍茫。在这里,电力之光凝成遒劲发达的根脉,护佑着东方巨龙在天际翱翔。

 

岁月流转,新中国与时光携手70载春秋,也与电结伴同行70个年头。

 

70年来,中国电力工业飞速发展,发电装机容量增长超过1000倍,发电量增长超过1600倍;35千伏及以上输配电线路长度较之前全部线路长度增长超过280倍,电网最高电压等级从220千伏增加到±1100千伏;全社会用电量增长接近2000倍,人均用电量增长超过600倍。

 

数据拉近了时空记忆,却又放大了今时与过往的距离,更记录下新中国电力发展的辉煌足迹,辉映出全国电力行业接续努力、变革图强的光辉业绩。

 

成就——体现在全方位进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跃成为全球第一电力生产和消费大国,电力工业技术取得巨大进步,服务水平实现大幅提升,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国际合作行稳致远,体制机制日趋完善,电力工业的全方位进步为新中国经济崛起插上了强健的翅膀。

 

电力规模,攀上全球之巅

 

新中国成立之前已经有电。不过,发端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伴行于内忧外患和积贫积弱,当时的中国电力工业注定光芒有限。

 

据记载,1949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仅有184.86万千瓦,年发电量43.1亿千瓦时,分别为世界第21和25位。4亿多同胞全年用电量仅为34.6亿千瓦时,人均年用电量只有区区7.94千瓦时,不够一台空调开几个小时的用电量。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电力需求强劲,中国电力在规模和数量上得以飞速提升,多项指标登上世界之巅。

 

1953年11月4日,中共中央在对燃料部党组报告的批示中指出:“煤、电和石油工业是国家工业化的先行工业,其发展的快慢是直接关系到所有重要工业和交通事业发展速度的。”1958年9月,毛泽东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更是给出铁路和电力是两个先行官的说法。此后,“电力是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官”的地位深入人心,成为我国电力大发展的内在动因。

 

火电装机规模增速迅猛。1949年之后,我国火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从几万千瓦到十几万千瓦,再到百万千瓦,直至2014年全国单机容量最大的火电机组——新疆农六师煤电有限公司二期110万千瓦工程5号机组投产,我国火电单机进入超百万时代。与单机容量不断增加相对应的是,电厂也竞相扩容。改革开放后,1984年12月,辽宁清河发电厂总装机容量达130万千瓦,成功获得“我国最大的火电厂”的殊荣,直至2006年8月,总装机达480万千瓦的内蒙古托克托电厂成为我国最大的火电厂,当然更是世界最大火电厂,期间“我国的最大火电厂”桂冠几易其主。随着单机容量和各电厂装机容量的不断累积,到2018年底,我国火电装机达到11.44亿千瓦。

 

在水电建设方面,我国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先后规划了12大水电基地,包括黄河上游、红水河(含南盘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乌江、长江上游(含清江)、澜沧江中游、湘西、闽浙赣、东北和黄河中游北干流水电基地,规划总装机容量为2.1亿千瓦。值得骄傲的是,在全球20大已建和在建水电站中,我国独占11席,可见我国是一个成色十足的水电大国。2018年底,全国水电装机达到3.52亿千瓦。

 

同时,我国在风、光、核电方面也实现了大发展。2018年底,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和核电装机分别达到1.84亿、1.75亿和0.45亿千瓦。并且,我国于2012年和2015年分别取代美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装机大国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大国。至2018年底,我国清洁能源发电比重实现39.79%,电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为环境和生态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

 

早在2013年底,我国发电总装机容量就已达到12.47亿千瓦,成为世界第一电力装机大国。当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实现5.3223万亿千瓦时,成为全球第一。更早在2011年,我国发电量即实现4.600万亿千瓦时,成为世界第一。也就是说,到了2013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发电量、全社会用电量等几项指标均达到世界第一。到2018年底,我国电力装机接近19亿千瓦,发电量达到7.1118万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达到6.8449万亿千瓦时。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电力工业曾存在着“重发轻供不管用”的突出结构性问题,致使电网建设严重滞后于电源建设。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开始加大电网建设投入力度,形成跨省跨区输电以500千伏以上至1100千伏超、特高压交直流工程为主,省内以500千伏为主网架、220千伏及以下为配网延伸,各电压等级科学搭配、运行协调、坚强智能的全球最大电网。2018年底,全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达到73.34万千米、公变设备容量达到40.23亿千伏安。早在2011年底,全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和变电容量就已分别达到48万千米和22亿千伏安,电网规模跃居世界首位。

 

到目前为止,我国在电力装机、发电量、全社会用电量、电网规模方面均固守在世界最高峰,是名副其实的电力生产和消费大国。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与之相对应,在追求质量和效益的经济发展道路上,我国电力规模发展仍将迎来与经济增速相匹配的中高发展速度,继续迈着铿锵步履走向电力强国。

 

电力技术,从落后走向整体领先

 

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同样,科学技术也是推动电力工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成立之初,新中国即对发展电力有关技术作出重要部署。1957年2月,全国动力科学研究计划会议明确,由电力部负责全国科学研究年度计划中“全国能源的合理利用和动力技术的研究”“电站和电力网的合理配置与运行”两项内容。同年3月,电力部召开动力科学研究会议,就我国电力技术政策提出大力发展电力系统、积极建设水电厂、发展高温高压及超高温高压火电厂、农村电气化、原子能发电等十项建议。70年来,我国电力技术的飞速发展充分体现在火电、水电、核电、新能源发电和电网发展各个领域。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火电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单机规模发展迅速,机组主蒸汽参数也从低压、中亚发展到临界、超临界,直至超超临界。同时,火电机组节能指标实现全球最优,2018年,全国6000千瓦以上火电厂平均供电煤耗实现308克/千瓦时,华能莱芜电厂7号100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发电效率为48.12%、发电煤耗为255.29克/千瓦时、供电煤耗为266.18克/千瓦时,三项指标均刷新世界纪录。此外,我国火电机组减排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自上世纪末开始,国内火电企业即已开展了污染物减排工作尝试,1996年4月11日,我国第一座循环流化床锅炉示范电站——四川省内江循环流化床锅炉示范电站工程并网发电。进入新世纪,由于环境约束加剧,我国更是收紧了火电厂污染物排放的口子,催生出更多的减排技术和项目落地,2007年11月,我国首台国产60万千瓦空冷脱硫机组——铜川电厂1号机组投产;2008年7月,国内首个“燃煤发电厂捕集二氧化碳试验示范工程项目”在华能北京热电厂建成投运;2009年6月,世界首例海水脱硫百万千瓦机组——华能海门电厂1号机组并网发电。在发展脱硫、脱硝技术的同时,煤电企业还进一步应用布袋、静电等技术实现除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统计显示,2017年,全国燃煤机组单位发电量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下降到0.06、0.26、0.25克/千瓦时。到2018年底,全国超低排放达标煤电机组约为8.1亿千瓦,占煤电机组总量的80%,节能改造累计完成6.5亿千瓦以上,超额完成改造任务。

 

水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水电技术更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拥有全球最多的近万座水电和水库大坝,世界最大的已建成水电站——三峡水电站(2250万千瓦),世界最大的在建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1600万千瓦),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白鹤滩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100万千瓦),世界最高拱坝——锦屏一级水电站大坝(高305米),世界最高面板堆石坝——水布垭水电站大坝(高233米),世界最高碾压混凝土坝——龙滩水电站大坝(高216米)。此外,我国是参建海外水电项目最多(320座,占全球海外水电建设市场的70%以上)的国家。在全球水电领域,如果我国甘认第二,就没有国家敢认第一。

 

改革开放以来,从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电发出我国大陆的第一度核电至2019年初,我国已投运45台、在建11台核电机组。这些机组见证了我国核电从无到有再到强,从引进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全过程。从核电领域的“学生娃”到“核电巨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其安全级别达到在9级地震和波音747等大型飞机的撞击下也不会发生泄漏的全球最高安全水平。同时,我国在以高温气冷堆为代表的具有四代特征的核电技术上,通过工程示范,攻克了系列技术、设备难题,产业化应用走到了世界前列。

 

与发电技术一样,我国在特高压输变电、智能电网、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控制、新能源接入等电网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我国的特高压交直流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等分别于2013年和2018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我国主导制定的特高压、新能源并网等国际标准成为全球相关工程建设的重要规范。我国特高压输电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拥有世界电压等级最高的±1100千伏直流特高压输电和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电能力。

 

  电力服务,人民电业为人民

 

新中国的电力工业,从诞生之初就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将优质服务看成行业发展的生命线,并且有主动接受监督、重视行风建设的优良传统。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党的十八大等重要时间节点的到来,“人民电业为人民”的电力优质服务内涵不断得到深化,在供电服务、户户通电、农网改造、精准扶贫和优化电力营商环境等领域,取得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暖心成绩。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电力企业尤其是电网企业普遍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国家电网公司全面落实员工服务“十个不准”和供电服务“十项承诺”,实行营业窗口“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认真履行一次性告知义务。坚持“你用电、我用心”的服务理念,大力实施供电服务提升工程。南方电网公司发布新版的供电服务承诺,承诺更高的供电质量、更快的复电时间、更短的业扩报装办理时限和更便捷的服务体验等,服务硬指标均高于国家标准,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电网企业看齐。2018年,我国“获得电力”指数全球排名第14位,拉动我国营商环境排名从前一年的78位跃升至46位。

 

自上世纪末以“两改一同价”为主要内容的第一轮农网改造工程实施以来,我国已经滚动实施了多轮农网升级改造工程,改造升级目标变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明确,比如,2011年农网改造的目标是,“'十二五'期间,全国农村电网普遍得到改造,农村居民生活用电得到较好保障,农业生产用电问题基本解决,县级供电企业'代管体制'全面取消,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目标全面实现。”而“十三五”期间的新一轮农网改造目标则被明确为,“到2020年,全国农村地区基本实现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供电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7.9%,户均配变容量不低于2千伏安,建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智能高效的现代农村电网,电能在农村家庭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大幅提高……”在新一轮农网改造过程中,各电网企业更是加大了投入力度,2017年9月25日,国家电网公司提前3个月完成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两年攻坚战”,累计投资1423.6亿元,实现了6.6万个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全覆盖,完成了7.8万个自然村新通动力电及改造,受益人口达1.56亿人;南方电网公司则明确,到2020年建成安全可靠的农村配电网,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2%及以上。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农村的供电可靠性和农村生产生活质量,为精准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2018年,国网供区农村供电可靠率提高了0.0117个百分点,达到99.795%。

 

另外,我国实施的户户通电工程和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行动,是全世界最大的民生通电工程。2015年,全国提前半年实现了电网延伸覆盖范围内的“户户通电”,有力促进了边远地区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

 

电力“走出去”,中国品牌誉满全球

 

1956年5月30日,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代表团共10人赴巴黎出席了第十六届国际大电网会议。这是我国电业部门第一次派遣代表团出席国际会议。2003年12月16日,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成功竞购拥有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两大发电厂权益的奥丝电力公司50%的股权,标志着我国电力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了新的一步。从派遣电力人“走出去”到电力企业实现商业化“走出去”,我国用了47年,过程实属不易,但开启了中国电力企业扬帆海外的新征程。

 

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共赴“一带一路”建设,最终为中国电力企业“走出去”吹响了前进的铮铮号角,中国电力企业通过并购、绿地投资、股权收购、工程承包等形式,带动国内资金和电力人才、技术、设备、标准和管理“打包”走出国门,与对象国家和企业实现互利共赢,有力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国家电网公司在菲律宾、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亚、意大利、希腊等国家成功投资运营骨干能源网公司。2017年9月,巴西美丽山二期项目在中巴两国元首的共同见证下获得施工许可,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南方电网公司则在东盟和孟中印缅电网互联互通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力投资方面开展了相关业务。

 

“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有发展核电的计划,规模超过100台,共计约1.5亿千瓦,为我国核电出海提供了巨大空间,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将成为重要依托。目前,中核集团已与阿根廷、英国、巴基斯坦等近20个国家达成了合作意向。中广核集团与捷克能源集团签订协议,将在核能领域展开合作;与罗马尼亚国家核电公司签署了切尔纳诺德核电3号、4号机组全寿命期框架协议;和法国电力集团将共同投资兴建英国欣克利角核电项目;此外,该公司还与第三方共同开拓欧洲、中亚、东南亚核能市场。

 

在“走出去”大军中,发电集团也不甘人后。华能集团成功收购新加坡淡马锡公司拥有的大士能源公司100%股权,拥有了其267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和新加坡电力市场超过25%的市场份额;投资建成缅甸瑞丽江一级电站;与印度有关企业签署了美国国际电力公司50%股权买卖协议;与缅甸签署了仰光火电项目谅解备忘录和瑞丽江二级水电项目协议备忘录。大唐集团在东南亚的柬埔寨、缅甸、老挝等国投资和承建了23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水电等工程项目。华电集团在东南亚国家以及俄罗斯投建一些水电、煤电和气电项目,目前海外在运项目装机容量达到140万千瓦,在建项目有240万千瓦。

 

其实,电建企业才是电力企业“走出去”的主力军,甚至是国内各行业“走出去”的排头兵。截至2018年,中国电建在109个国家设有330个驻外机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有150个驻外机构,国际业务形成了以亚洲、非洲和拉美为重点的全球布局,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执行1449份工程项目合同,在建及待建项目超过700个。中国能建业务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近50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

 

动力——来自全方位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而是全行业坚持改革创新、不懈奋斗的结果。

 

电力改革,伴随行业发展每一步

 

新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改革发展史。

 

伴随着一次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电力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经历了一次次变化,从1949年成立燃料工业部到2003年撤消国家经贸委,期间变换了8个主管部委,直至政企分开后,国家电监会与国家能源局的更迭,方形成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主辅分离、政府监管的当代格局。

 

另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开始改变由政府尤其是由中央政府统一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的大一统垄断体制,先后开展并参与了投融资体制改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国企国资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场化改革。每一场改革,都让中国电力工业这台巨大机器运转更加顺畅、高效,成为辉煌中国电力的完美注脚。

 

1981年12月5日,全国第一座中央与地方集资兴建的火电厂——山东龙口电厂开工兴建,该项目在烟台以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资金,一期工程两台10千瓦机组分别于1984年8月和12月投产。有了龙口电厂的初步尝试,国家进一步看清独家办电的局限和集资办电的优势,终于在1984年5月7日,水电部发出《关于筹集电力建设资金的暂行规定》的通知,以按投资比例分享用电指标来鼓励各部门、各地方和企事业单位投资电力工程。在政策的催生下,1986年5月1日,我国集资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位于澜沧江上的漫湾水电站正式开工。从那时起,我国初步放开了发电侧投资管制,迎来电源投资多元化时代,这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电力短缺局面,缓和了供需矛盾。此前,在1980年,电力行业即已在全国率先实行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由拨款改为贷款;到1984年底,更是将国家预算内的全部电力基本建设投资实行“拨改贷”,以争取电力投资的进一步增加。

 

内部投资体制的变革足以令人振奋,但当电力融资大门向世界敞开时,所产生的效果就必须用冲击来形容了。1984年7月31日,云南鲁布革水电站引水系统工程开工,该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利用世行贷款,并率先实行国际招标、项目管理等国际工程管理机制的工程。在引水隧洞工程施工过程中,国际招标中标方——日本大成公司实施的合同制管理体制对我方实施的投资包干管理体制,在施工速度和质量上均造成巨大冲击。知耻后勇、见贤思齐的中国电力建设者被激发起强烈的斗志,提出并开展了“项目法施工”试点,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和工程质量,加快了施工进度,取得了显著效果。鲁布革工程的建设过程对于我国水电建设而言,既是经验又是冲击,它不仅开创了我国利用外资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也让我们发现了改革、发展和创新的精髓,更是带来了思想的解放,彻底激发了电力建设者的拼搏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唤起了大家的竞争意识,增强了全社会的改革意识。其中展示出的新管理模式带来了效率的极大提升,加快了我国水电开发进程,促进了我国水电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其影响甚至早已超出电力系统本身,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市场化改革,电力工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上世纪末,随着我国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明确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也瞄准了市场化方向。1998年12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深化电力工业体制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提出,推进厂网分开,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规范有序的电力市场。2000年10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出《关于电力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对政企分开、竞价上网及省为实体试点范围等问题做了明确规定。厂网分开、引入竞价和竞争机制,被看作是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萌芽。

 

2002年2月10日,《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国发5号文)印发。中国电力体制将实施厂网分开,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实行竞价上网,建立电力市场运行规则和政府监管体系;初步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实行新的电价机制;制定发电排放的环境折价标准,形成激励清洁电源发展的新机制;开展发电企业直接供电的试点;继续推进农村电力管理体制的改革。

 

此后,随着党的十八大召开,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新的高度。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2015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9号文),标志着新一轮电改大幕开启。改革以“管住中间、放开两头”为主要思路,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放开、一独立、三加强”,即放开新增配售电市场,放开输配以外的经营性电价,放开公益性调节性以外的发电计划;交易机构相对独立;加强政府监管,强化电力统筹规划,强化和提升电力安全高效运行和可靠性供应水平。此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会同有关部门发布6个电力体制改革配套文件,作为中发9号文部署的重点改革任务的具体“施工图”。至此,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截至目前,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首个监管周期内的省级电网输配电价、区域电网输电价、跨省跨区专项工程输电价已经核定并出台,当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组织开展新一轮输配电成本监审;全国建成两个国家级(区域级)电力交易机构,并在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级行政区建成33个省级电力交易机构;从2015年深圳注册成立全国首家售电公司到2018年3月底的短短3年时间,在全国各大电力交易机构注册公示的售电公司就达到3000多家;全国分三批推出302个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实现市级行政区的全覆盖;全国首批确立的8个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全部投入试运行,广东已经启动结算试运行;全国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逐年扩大,2018年,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达到2.1万亿千瓦时,占售电量比重接近40%,比2015年电改初期的14%提高了近26个百分点。

 

70年砥砺奋进,70年变革图强。伴随着新中国一步步成长,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一步步强大,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步步走向新的辉煌,中国电力工业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迎接全新挑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续写新的、更大的辉煌。

特别声明:水电学会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